了解清明节,在春烟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密码
美阳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现根据国务院对2025年清明节的放假通知,结合我司实际情况,清明节放假安排如下:
4月4号(星期五)放假,共三天
4月7号(星期一)上班
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,更是一个远足踏青、亲近自然、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。
一、清明节起源
相传大禹治水后,人们就用“清明”之语庆贺水患已除,天下太平。此时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,天清地明,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,历代承袭成为习惯。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、春光美景之外,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,增添生活情趣。
二、清明节的演变
一种为家祭,即在家里设供或在祠堂太庙祭祖;二为扫除坟上杂草,以示后继有人,香火不断。旧时扫墓不仅要清除杂草,还要拢坟,添上坟头,上压纸钱等。
三、清明节的习俗
祭祀扫墓
中国历史上,寒食禁火,祭奠先人,早已蔚为习俗。唐朝之后,寒食节逐渐式微,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。
踏青
清明之时,正值春回大地,人们乃因利乘便,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,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,其乐融融。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,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食俗
江南的青团裹着艾草清香,北方的馓子炸得金黄酥脆。这些时令美食既是《清嘉录》中"清明食糕团"的古俗延续,也是土地对人们的慷慨馈赠。在福建闽南,润饼菜包裹着胡萝卜丝、海蛎煎等山海之味;晋中地区则要蒸"子推燕",用面团塑成燕子造型。当舌尖触及时令的鲜甜,便完成了与自然节序的微妙共振。
当暮色染红天际,祭扫归来的人们怀揣着新采的荠菜,准备包一锅清香四溢的馄饨。这个节日教会我们,真正的缅怀不是沉湎悲伤,而是在春日的生机中,让记忆生根发芽。那些飘摇的纸钱化作黑蝶,最终栖息在心灵的祭坛,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温柔的注脚。